今年开启了我的名著补完计划,因为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王嘛,所以就想着挑他评分最高的作品来看,结果他的戏剧却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4月9日标记了在读之后,一个朋友留言说,

万尼亚舅舅 太深刻了。中俄民族内心都是类似的存在观。

老实讲,看完这三个剧本,只有《樱桃园》让我有所触动,其他两篇都要在看了译后记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安·巴·契诃夫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才体会到契诃夫的作品以及其背后内涵。

毕竟,这似乎是我第一次看俄罗斯文学,而且对俄国19世纪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必须把人名写在纸上对照着看)大部分知识八卦都来自机核的电台,因此看前言的时候脑袋里都是老白的声音orz 剧本里的女仆、管家、地主、乡绅的概念都让我觉得非常陌生,脑补不出来。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要看懂契诃夫的剧本必须先了解俄罗斯的这段历史。

19世纪的俄国

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

在他1岁的时候,也就是1861年。俄罗斯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才显现出俄国农奴制度的弊端,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相对落后于其他欧洲强国,于是沙皇政府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度,但农奴制残余保存下来,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被彻底消灭。

农奴制改革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俄国展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状态。少数富农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分化出大批破产的农民,沦为无产阶级。这些无产阶级农民形成了一支雇佣大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文因为自动保存失效,写到快写完的时候不小心刷新了一下页面,于是全他妈没了。极大折损了我码字的热情QAQ

《万尼亚舅舅》

万尼亚舅舅发现自己勤勤恳恳侍奉了二十多年的教授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知识分子,他的研究不仅不值一提,而且在结尾自私地要对农庄进行出售。教授年轻的妻子也被他的才华吸引,最后却在郊外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全文只有索尼娅对生活依然充满着希望,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三姐妹》

故事依然发生在萧条的郊外,三姐妹有热情,有抱负,却无法在小城中施展。她们期待能在莫斯特开启新的生活。

她们对工作,

我不能工作,我也不愿意再去工作了。我够了,够了!我当过电报生,现在我在市政厅工作,我讨厌,我瞧不起他们叫我所做的那些工作……我快二十四岁了。自从我工作了这些年,我的脑子就空了,人就瘦了,丑了,老了,可是得到了什么报偿呢?一点也没有,一点也没有啊。然而光阴一年一年地消逝着,我觉得自己是在脱离了这样美丽的真实生活;脱离得越来越远,将来还不知道要陷到多么深的深渊里去呢。我已经处在绝望之境了,而我却不明白我为什么还活着,我为什么还不自杀…

她们对婚姻,

一个人结婚,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不对?……无论情形怎样,我都是这种意见,所以我自己就不会为爱情去结婚。如果有人向我求婚,只要他是一个善良的男人,我就会答应他……我甚至可以嫁给一个老头子……

伊里娜 这我自己也没有办法呀!我会做你的太太,我会对你忠实、温顺,只是没有爱,这我可有什么办法呢?(哭泣)我一辈子也没有爱过人!啊!我一直那么梦想着爱情,从老早我就日夜地梦想着它了,然而,我的心就像一架贵重的钢琴,把钥匙丢了似的,所以就要永远锁着了。

而庄园里来了一群军官,他们其貌不扬,甚至有些粗俗,对未来生活充满了负面情绪,

威尔什宁 讨论什么?比如说,让我们思索一下,我们死后两三百年,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啊。
屠森巴赫 怎么样吗?那呀,将来人们会坐着氢气球在天上飞,衣服会变了式样,也许还会发现第六种感觉,而且发展了它,可是生活还会照旧是这样艰难,这样充满了神秘和幸福。一千年以后,人类照旧还要叹息着说:“啊!生活多么艰苦哇!”同时,却也会真正和现在一样,人们还是怕死,还是拼命想活着。

我的孩子穿着睡衣站在门口台阶上,和满街都叫火光照得通红的情景,再加上整个这种地狱似的声音,叫我觉得,这就跟多少年以前、敌人突然袭击我们那种掳掠烧杀的情形一样……然而,其实呢,现在的情形,比起过去的情形,又有多大的不同呀!等再过些时候,假定说是再过两三百年吧,人们又会带着同样的惊愕和同样的嘲笑来谈我们现在这种生活方式了。今天的一切,将来都会显得是畸形的,拙笨的,累赘的,奇怪的。啊!将来的生活会多么好哇——多么好的生活啊

《樱桃园》

相比于前两个剧本,樱桃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尽管《万尼亚舅舅》当中也出现了土地分配,但《樱桃园》中樱桃园的易主则更有时代背景,罗巴辛代表的新资产阶级overpower了旧资产阶级。柳鲍芙作为一个落魄贵族,欠了一身债,却依然习惯性地在巴黎点昂贵的套餐,在俄国打赏乞讨的乞丐。罗巴辛多次提议她出租樱桃园的地皮,用利息还债,她对樱桃园的感情令她无法放手,仍然死守旧社会的体系。

对柳鲍芙而言,樱桃园是她儿时的乐园,代表着她一生美好的回忆。但在出生于农奴世家的新资产阶级罗巴辛眼里,樱桃园的一棵棵树木都象征着过去遭受压迫的奴隶。在契诃夫看来,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推翻旧社会。

特罗费莫夫 人类是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的力量的。我们目前所达不到的一切,总有一天会临近,会成为可以理解的。只是我们必须工作,必须用尽一切力量,来帮助那些寻求真理的人们。目前,在我们俄国,只有很少数的人在工作,据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是什么也不寻求,什么也不做,同时也没有工作的能力。所有这些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对听差们都是用些不客气的称呼,对农民们都像畜生一样的看待,他们什么也不学,什么严肃的东西也不读,也绝对不做一点事情,每天只在那里空谈科学,对于艺术,懂得很少,甚至一点都不懂,他们却都装得很严肃,个个摆出一副尊严的面孔,开口总是重要的题目,成天夸夸其谈;可是同时呢,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民,百分之九十九都还像野蛮人似的活着,工人们都没有吃的,睡觉时没有枕头,三四十个人挤在一起,到处都是臭虫、臭气、潮湿和道德的堕落……这很明显,我们的一切漂亮议论,都只能骗骗自己,骗骗别人罢了。不信请问,我们时常谈起、而且谈得那么多的托儿所在什么地方了?那些图书阅览室又在什么地方了?请指给我看看。这些都不过是在小说里写写的。实际上一样也不存在。所存在的,只有污秽、庸俗和残暴啊!我怕这些严肃的面孔,我不喜欢这种面孔,我也怕这些严肃的谈话。最好还是住嘴吧。

大学生这段话里提到的知识分子就是像《万尼亚舅舅》中教授这样的人,整天空谈学术,极其自私,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贡献。

《契诃夫的写作》

契诃夫对细节的观察和人性的捕捉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他的剧本不是由故事推动的,而是由栩栩如生的人物发起,因为这些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才会推动情节继续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他使用四幕而不是传统三幕写作,三幕中的第二幕开始故事必须开始起冲突,看起来会比较刻板。

戏剧故事,在契诃夫看来,是应该任其自然地发展的,他最不相信勉强拉进去许多穿插的方法,他的戏剧,出发于能以表现主题,能以表现现实生活之脉动的特征人物,而不出发于故事。必须是因为有这些人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自然会产生这些行动,这些故事。现实生活里的生动,都是缓缓地在发展着的,没有明显的逻辑,更没有千年的大事,一下全在两小时以内一齐发生的现象。人类的行动,全是随着偶然的机遇与相逢而展开的,不是根据作者的逻辑所决定的。而,最特征的行动,又不是巨大的,或有戏剧性的,那些反而都是最琐碎最不经心的自然表现。同时,大多数的人民,并不去决定他们的命运,只任由着命运去决定。平凡的人们像是一部棋子,被一个巨大而无形的手摆布着。这并不是说大多数的人民,都是宿命主义者,而是说,他们连宿命的意识都没有,生活使他们麻木,痛苦使他们失去了知觉。生活里,不是每一个人都在清醒着,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革命的意识,恶的既不是理智地在作恶,而善的行为,也只是环境压迫的结果。整个社会就这样像网一样地交织着,清醒的与蒙昧的,荒谬的与正义的,高贵的与卑贱的,理智的与愚蠢的,都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和声,成为一部交响乐。不但人与人之间起着这样的共鸣,即在人与环境之间,也起着共鸣;这也是现实的特征。所以,有些地方传来弦索绷断的声音,有些地方又漫弹着凄凉调子的吉他琴,哀吟着歌曲,白头鸟在唱着春晓,马车在喧叫着走远,空洞而沉着的一道一道房门的下锁声音,向旧世纪道着诀别,而远远地又有牧童吹着芦笛。

当一个人一次两次感到痛苦的时候,他会大叫,他会发泄。而当苦难袭来,你却已经麻木的时候,你只会轻飘飘地吹一声口哨。

读契诃夫的戏剧,在他的语言以外,还需要把握住那些无声的语言。他自己在某次排演的场合上,向演员们解释说:知识阶级,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痛苦的压迫,感觉便麻木了,他们不会狂喊狂叫,或者变态地乱动的;你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于是只能看见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太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

还有一点也是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当别人谈起自己的事情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把话题扯到自己的经历上。朋友抱怨同事,我就会说我的同事也如何如何。所以我现在尽量让自己忘掉自我,设身处地地做好倾听的工作。

在巨大的痛苦之手掌抓持之下,人类挣扎着,呻吟着。人类在长期地忍受痛苦之后,外表虽已麻木,而内心的千伤百痛,却永远凝结成为一团,紧紧扣在心里,永不会消除。因此,我们处在困难的世纪中的人们,生活永远是向内的。于是他们在行动上语言上所表现的,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进一步便成了自私;对一切身外的事物与人群,都漠不关心,对一切与自己无关的,都没有责任心;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或者什么问题提出,人们必然第一个先想到自己。即或大家在一起闲谈的时候,有哪一个不用自己做例子呢?有哪一个不是借着共同的题目来发泄自己的积郁呢?所以现实的人生中的谈话,常常是所答非所问的。
最后修改:2022 年 04 月 23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