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的第二周。

上周日回了趟家,明明吃过饭但到了 iapm 又开始肚子饿,这回给自己买了个肉桂卷,吃完过了半小时坐在公交车上又饿了。神奇的是,等我到家往床上一躺开始看《二十年一刻》的蓝光,我的胃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问了 chatgpt 他说在外面我需要“随时警惕”,这种紧绷感被大脑解读成“能量不足→我饿了”。一旦回到家,环境安全了,焦虑降低,身体自然就“松开了”,饥饿感消失。在家里习惯于“吃饭不用操心”,潜意识就不会提醒你“要不要吃”。

上周的饿确实是因为操心太多,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焦虑的躯体化”?从没想到饿也会是躯体化的一种,每天都有一种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感觉,转而导致紧张焦虑。

到了这周就再也没有那么一下子特别特别饥饿的感觉了。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心理作出了调整,生理立刻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今天主要是想探讨关于朋友的界限。上周日回家是因为和朋友(前同事)合买的专辑到货了,她去 iapm 吃饭就顺便让我过去拿。

我们一共合买过三次东西,第一次是我坐地铁坐到她家那边,她到地铁站给我的。第二次东西在我这,本想让她开车来我家门口的地铁站,没想到她说她要去建材市场,让我去那边给她。于是我不得不特地坐公交车到了那里,把东西交给在车上的她。

我妈曾经吐槽过这人,她说你们每次出去吃饭她总要顺带做点什么。比如有一次我们约了去吃饭,她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原因是她上午要先去医院看病。可能我平时对朋友比较迁就,当时没说什么。只是现在想来我是不是太好欺负了,她好像真的没有一次是为了和我吃饭而特地出门的。
以后可能不是很想跟她来往了。

另一件事是本周五因为乔迁新居请朋友们吃饭。原本想说请大家周六来家里聚一聚,晚上再一起出去吃饭。但其中一个朋友说她周末要回另一个地方,不方便过来。那好吧,最终就变成了周五下班吃饭。周五五点不到的时候,这位朋友在群里说她饿了,什么时候吃饭,她先待在公司,等大家快到的时候她再出门。其实这个时候她已经下班了,但最终还是另一个不上班的朋友先去餐厅取了号。等前方还剩一桌的时候,她才在群里告诉我们她取了号。

我疑惑的点在于,既然这个朋友五点已经下班了,为什么她不能先去取号,而且还要等快叫到号的时候才愿意过来。

想起今年电影节的时候,我和她说想看的电影太多,但一个人抢不了那么多场次。她说为什么不让另两个朋友一起抢,我说不想麻烦别人,她说都是朋友有什么关系。难怪她一会问我们借视频会员,一会让我帮他去香港买书,一会让我们帮她收国际快递。

群里四个人似乎总是我和另一个朋友会在生日请大家吃饭,也只有我和另一个朋友会在出去玩的时候给其他人带伴手礼。

我再也不想当冤大头了。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07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