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绵不断的雨天,读完了名著补完计划第二弹的最后一本书《漫长的告别》。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原来是从这里来的,和每一本书告别倒是有点死去活来。尽管顶着名作的光环,还没读完的时候,作品都处于薛定谔的状态,可好可坏。

距离上次的名著补完计划已经过去了三年,2022 年读完了 15 个作家,这回读了 17 个作家。时间跨度是从 2024 年 8 月 4 日至 2025 年 6 月 22 日。一到夏天就想看漫画,导致这次战线拉得老长。

上次做的作家生卒年份表非常管用,这次也做了一份。

两位命短得突出,分别是三岛由纪夫和王小波。两位女作家相当长寿,分别是多丽丝莱辛和爱丽丝门罗。以前经常把两人弄混。

夏目漱石的时代竟然那么早。我以前一直以为雷蒙德钱德勒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家,没想到他是 19 世纪生人。因为我有时也会把勒卡雷和他混起来,明明一个是间谍小说,一个是硬汉小说。

请输入图片描述

挪威的森林

这次的项目始于日本文学,因为在列书单的时候发觉自己日本作品读得不多。东野圭吾一本没读过,《人间失格》也没有拜读过,但提到日本文学绕不开的名字是村上春树。看豆瓣记录才意识到初中的时候读过《1973年的弹子球》,尽管不记得书里写了什么,但好像可以回忆起夏天开着空调,躺在铺了竹席的地板上,在黑暗中用小小的 MP4 翻页的情景。

赖明珠译本推出的时候在播客中听主播们聊过,看了网友总结似乎赖的译本更忠于原著,林少华会有自己添油加醋的嫌疑。没读过林少华的译本不好下判断。

一年前读的,故事情节已经有点模糊了,只记得男主在两个女孩之间徘徊纠缠,最后和一个中年女性暧昧了起来。两个女孩也像动漫里一样总是相反的性格,热情似火 vs 沉静如水。小说里常常提到散步,所以我去年有写一篇关于散步的文章。

村上春树的作品会接着读的。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诗读得不多,因此这次也把诗歌安排上了。生性就不怎么浪漫的我,连续一百多首情诗只会从我的大脑皮层表面划过……和咱们东亚的含蓄相比,南美的情诗灿烂夺目,很有感染力。

金阁寺

毫不犹豫给了五星。日本作家的文笔都很细腻,但用这样细腻唯美的文字描绘变态,很有代入感,特别是男主朋友,内翻足的柏木是如何利用他的残疾让美女对他百依百顺的,感觉知道该怎么理解有人慕残了。

读的过程中查了金阁寺,唉这不就是我去京都时拍到绝美照片的寺庙吗。印象很深那里放了一块最佳拍照点的牌子。读完去了解了三岛由纪夫的生平,原来切腹后还要介错,知识+1。

会再读三岛由纪夫的。

雪国

日本文学三连,川端康成也是绕不开的名字。从上表看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时代。雪国也是一样的细腻含蓄,不过除了唯美之外,后劲不是很足。

玫瑰的名字

也不知道是受了哪里宣传的影响,一直以为这是一部以中世纪为背景,关于密码学的推理小说。实际上,这本小说的推理部分很弱,很难说它是推理小说,也许营销的时候用这种说法很管用吧。

出场人物很多,一开始不得不写下来。八角形城堡的构造也很难脑补,需要看照片补充。密码学我觉得涉及的部分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各个宗教派别的信仰对立。还记得当时一直在用 chatgpt 补充各个教派的知识。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以前在 twitter 上问过一个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区别是什么,相当于一个只信仰穆罕穆德,另一个还信仰穆罕穆德指定的接班人。无独有偶,最近有个信仰基督教的同事说她以前去教堂,她奶奶不让她去,因为那个教堂不是他们家信仰的。她说基督教有的信仰耶稣,有的信仰上帝,有的信仰圣母玛利亚。

所以放到佛教里就是有人信仰释迦摩尼,有人信仰观世音,有人信仰弥勒佛这样的?

荒原

尽管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读欧美诗歌不懂点圣经、希腊罗马北欧神话、莎士比亚、神曲是真的很难读懂”,但不妨碍我还挺喜欢的,整本书都有一种芳草萋萋、萧条衰败的感觉。

特别是第一篇《J. 普鲁弗罗克的情歌》,《漫长的告别》结局也提到了这篇作品。读诗最好还是看一下原文,毕竟是英文的,多少能看懂一点。还可以结合阮一峰的解读

诗需要朗读出来才能感受到它的韵律

The yellow fog that rubs its back upon the window-panes,

The yellow smoke that rubs its muzzle on the window-panes,

Licked its tongue into the corners of the evening,

Lingered upon the pools that stand in drains,

Let fall upon its back the soot that falls from chimneys,

Slipped by the terrace, made a sudden leap,

And seeing that it was a soft October night,

Curled once about the house, and fell asleep.

还有《空心人》的那句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兔子,跑吧

很巧的是今年上译杯比赛的原文就选了厄普代克的散文。这本和以下两本我是连着看的,我称之为白男三部曲。他们的主题都是中年男性本来拥有体面的生活,但非要出轨偷情,导致家破 or 人亡,他们的子女永远是厌恶却又同情父亲,因为白男对自己的父亲也抱有相似的情感。光是这个情节我都能想到一些好莱坞电影。

凡人

这本的书名总结了上述情节,也许这样的主题就是凡人多多少少会经历的吧,所以描绘这样情节的作品也层出不穷。相较其他两本,这本的文字更出彩,给了四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以前一直以为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没想到又是白男故事。我的评价是“连看三本讲述白男的故事,他们的生命轨迹怎么都是一样的”。

有些句子还是挺深刻的,特别是描写父子关系的,我从来不觉得“嗲子文学”有什么矫情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啊,特别是第三段,原来白人的父子关系跟东亚的也大差不差。

重复⼀下帕斯卡尔“⼈类所有不快乐的唯⼀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

要进⼊另⼀个⼈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个⼈类,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

不管我成功或失败,最终他都⽆所谓。 对他⽽⾔,我是谁并不取决于我的所为,而取决于我的身份,⽽这意味着他对我的看法绝不会改变,意味着我们固定在⼀种⽆法改变的关系⾥,有⼀堵墙将我们彼此隔开。 甚⾄我还意识到这⼀切都与我⽆关。 只和他有关。

记忆:⼀件事第⼆次发⽣的地⽅。

特别的猫

短评里有人说多丽丝莱辛虐猫我真的一头雾水,看过书的都看得出她有多爱猫吧。在评判对方的时候至少也考虑一下作者的时代原因好吗?作者笔下的猫猫生动可爱,想必是花了很多时间观察他们才写得出来。

我印象里第一次关注到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莱辛获奖的那一年,那一年是 2007。

过了某个特定的年纪⸺对有些⼈来说可能是在年纪很⼩的时候⸺⽣活中便不会再有新⼈、 新动物、 新梦想、 新⾯孔以及新事情出现了,因为⼀切均已发⽣过,所有⼈物以前全都露过⾯,只是戴着不同的⾯具,穿着不同的服装,拥有不同的国籍和肤⾊⽽⼰,⽽实际上却是⼀样的,⼀模⼀样全都是陈年往事的回声和重复;甚⾄所有的哀伤,也都是许久以前封存于记忆中的伤⼼过往的重现。

逃离

去年爱丽丝门罗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读她的作品就很难不联想到这件事。当时我的评价是“翻译好生硬,经常用破折号标示插入语,其实意译也无妨啊。门罗的故事里女性角色都像摩门教的tradwife。三篇连在一起的那个故事可能就是她跟女儿的真实写照吧。”

后来发现译者还翻译了下面的《喧哗与骚动》,水平极高。

黄金时代

读得最轻松的一本,唯一一本母语作品。读到过很多关于王小波的荒唐事,这本书也挺荒唐的。读来幽默,却有种“丧事喜办”的感觉。如果能交到王小波这样的朋友,生活一定很有趣。

魔术师

没有过多了解过科尔姆托宾,所以对他有误解,以为他就是个普通的小说家而已。读《魔术师》之前我也以为就是个小说,结果竟然是**托马斯曼的传记小说。这一类的体裁读得很少,作品穿插着现实和虚构,总觉得不可信,所以经常需要查一查某些桥段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写得很好,根本不是流水账。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和《金阁寺》一样读完会想继续阅读作者其他作品!完全是我的菜!

五一假期在图书馆借完书,跑到附近本人私藏的咖啡店。上图淮海路附近的咖啡店总是人满为患,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大力推荐附近的“雨山咖啡”,隐藏在一家面馆里。咖啡很棒,最重要的是人少很安静,沿街有一张大桌子,适合安安静静读书。

我就是在那里开始翻阅这本书的,第一篇《立体几何》就被击中了。不管是影视还是书,我都很痴迷那种发生在平凡生活中的诡异小事,比如《The Commuter》。想要立刻马上把麦克尤恩的东西全部读一遍!

喧哗与骚动

对这种名著我都是敬而远之的,光听名字就觉得我肯定看不懂这种深奥的作品,但实际读下来倒不是这样的。李文俊的译本下了很多功夫,有他的注释故事会清晰很多。福克纳意识流的写作方式太跳跃了,不过反而很贴合正常人类的思维呢。人的思维本来就是跳来跳去的。

对于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读者如果没有注释是很困难的,搜索 reddit 的时候发现外国人也觉得读着吃力。第一章班吉的视角其实已经用碎片式的方法把家族的故事大致讲了一遍了。第二章昆丁的视角读起来太美了,随着他和凯蒂的对话,时空不停跳转,场景变换。

我是猫

这本书原本是连载,有时候我会怀疑夏目漱石写得那么啰嗦是不是在凑字数骗稿费,还是说霓虹人本来就那么啰嗦。虽然是以猫的视角,但有时候觉得他写着写着就忘记要从猫的身份出发,完全就是平铺直叙地在写人。里面的人物倒是很有趣,特别喜欢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迷亭君。

漫长的告别

不懂这本小说怎么就获得那么多殊荣,看评论很多人也觉得过誉了,或许是时代造英雄吧。故事确实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有点相似,但说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齐名就太过分了。

最后修改:2025 年 06 月 22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